一、芒果常見蟲害
我國芒果蟲害有200多種,不同產區蟲害種類和發生規律有一定差異。但一些蟲害在全國各產區都有發生,如在主產區危害比較嚴重的:橫紋尾夜蛾(鉆心蟲)、薊馬、蚜蟲等。
1、【芒果橫紋尾夜蛾】
橫紋尾夜蛾成蟲 橫紋尾夜蛾幼蟲初花期危害
癥狀:芒果橫紋尾夜蛾又名芒果橫線尾夜蛾、蛀梢蛾。幼蟲蟲體又稱蛀心蟲、鉆心蟲,是芒果的一種重要害蟲。主要危害嫩梢、花序,幼蟲蛀食花序、葉芽造成干裂枯死,成蟲危害小果,吸食汁液造成落果。
發生規律: 生活習性:一年發生8代,其中1-6代為害嫩梢,7-8代為害花蕾,以蛹越冬。早春羽化,成蟲晝伏于樹干上,夜間活動,趨光、趨化性弱。卵散產于葉片、嫩枝、花序上。幼蟲先為害葉脈、葉柄,也為害花序和生長點;3齡以后蛀害嫩梢枝條,老熟后在枯枝、樹皮等處化蛹。
防治方法:芒果新梢和花穗抽出3-5厘米時噴藥防治,防治藥劑可用氯氰菊酯、甲維鹽、毒死蜱等。
2、【蚜蟲】
初花期蚜蟲危害 果期蚜蟲危害,分泌大量蜜露
癥狀: 芒果蚜蟲以成蟲、若蟲均集中于嫩梢、嫩葉的背面,花穗及幼果柄上吸取汁液,引起卷葉,枯梢,落花落果,影響新梢伸長,嚴重時導致新梢枯死。屬常發性主要害蟲。同時還分泌蜜露,誘發煤煙病。
發生規律: 芒果蚜蟲一年可發生19 — 22代,危害期為嫩梢和花序抽發期,危害嫩枝梢和花穗,影響花穗發育。花穗發育期,芒果蚜蟲的發生危害往往伴隨著芒果介殼蟲、白粉病等病蟲同期發生,加重危害。
防治方法:其相關的防治方法為:1、利用天敵防治蚜蟲。蚜蟲的天敵有瓢蟲、食蚜蠅、草蛉、蜘蛛、步行甲等,施藥時選用選擇性較強的農藥,減少殺傷天敵。2、藥劑防治。蚜蟲大量發生期可用啶蟲脒、吡蟲啉或同阿維菌素等藥劑輪換使用。
3、【薊馬】
薊馬危害幼果期,導致“麻點” 薊馬成蟲
癥狀:薊馬是芒果產區梢期、花期和幼果期危害較為嚴重的害蟲之一。薊馬好吸食幼嫩組織。吸食果汁后,果表面起小疙瘩造成果皮粗糙,危害嚴重時候造成芒果失去商品性。危害較輕者也是芒果生產后期產生“露水斑”、“老年斑”的可能原因之一。
發生規律:年發生代數不詳。在氣溫高時10多天即可完成1代。成、若蟲均可為害葉片及果實;被害葉片顏色變淡,似熱水燙傷狀;被害果果面呈現褐色線狀紋或斑紋,致使果面粗糙從而降低商品價值,在芒果果實黃豆大小時就有此蟲為害,平時蟲體隱藏于葉片下,為害嚴重時可使小果干枯,被害小果外表呈現褐色線(斑)紋,隨著小果長大,這些線(斑)紋亦隨著長大長粗,待果實成熟時果面變得粗糙。
防治方法:1、物理方法可用黃/藍板引誘,藥劑可以選擇吡蟲啉、啶蟲脒,嚴重可復配阿維菌素、甲維鹽、毒死蜱等進行防治。
4、【介殼蟲】
套袋果實受介殼蟲危害,影響果實品質 介殼蟲成蟲和幼蟲
癥狀:介殼蟲為害葉片、枝條和果實。幼蟲和雌成蟲群集在芒果葉背或果實的表面,用口器插入組織內吸取汁液,被害部分產生黃色的斑點,嚴重影響果皮的質量。其排泄物能引起煤污病。
發生規律:危害芒果的介殼蟲種類較多,其中褐圓盾蚧、芒果軟蚧、綠綿蠟蚧、柑橘粉蚧、棘粉蚧、矢尖蚧、角蠟蚧等較為常見,以褐圓盾蚧危害芒果較為嚴重。以受精雌成蟲越冬。卵產于介殼下,不規則堆積。若蟲孵化后,從介殼邊緣爬出,喜在葉及成熟的果實上固定危害。雌成蟲的繁殖能力與營養條件有關,寄生在果實上的每頭平均繁殖幼蚧145頭,寄生在葉片上的每頭繁殖幼蚧約80頭。雄若蟲蛻皮2次,經前蛹期和蛹期,羽化為成蟲。雌若蟲經2次蛻皮后變為雌成蟲。若蟲初孵時淺黃綠色,后變黃色,橢圓形,春夏季全樹葉片受害,若蟲、成蟲群集于葉面,吸食葉片汁液,引起大量葉片失綠變黃,初孵若蟲向嫩葉及果實上爬動,后固定在葉背或果實上為害,蟲體分泌大量白色蠟粉,誘發煤煙病。此外,各地報道的局部為害芒果的蚧蟲還有紅蠟蚧、褐圓蚧、矢尖蚧、長盾蚧、芒果膠蚧等。
防治方法:1、加強果園修剪技術,提高果園通風透光度,秋剪時將受害重的枝梢整枝剪除,并集中燒毀。2、根據蟲情及時施藥,在幼蚧初發盛期尤其一齡若蟲抗藥力最弱時施藥,施藥間隔一般為7-10天,連施2-3次,可用毒死蜱等高活性有機磷類農藥或復配防治。
5、【象甲】
象甲危害葉片 象甲危害葉片
癥狀:芒果果肉象以幼蟲蛀食芒果果肉,在果肉內形成不規則的縱橫蛀道,使果內充滿蟲糞,不堪食用,該蟲不危害果核;芒果果核象以幼蟲蛀食芒果果核,使被害的幼果大量脫落,嚴重影響產量,甚至使全園失收;芒果剪葉象則以成蟲取食嫩葉,并在嫩葉上產卵,將葉片從近基部咬斷,造成大量落葉,并在嫩葉上產卵,將葉片從近基部咬斷,造成大量落葉,嚴重時使樹冠僅剩下無葉的光禿嫩梢,對樹勢及產量均有極大影響。
發生規律:主要有果肉象甲、果核象甲、剪象甲和果實象甲四種。當芒果果實長到30~35mm時,成蟲開始在果實上產卵。幼蟲在果肉內鉆蛀取食,使果肉內形成縱橫交錯的隧道,并將糞便堆積在隧道內。一個果實內可有1~2頭幼蟲,多時可達6頭。每個坑道一般有1頭蟲,也有的1坑道內2頭蟲。子坑道與坑道互不相通,各坑道都分布在果肉內部,其深度不達果核。坑道最大處的直徑為7~10mm。越靠近果皮越縮小,到達果皮的地方只剩一點點痕跡。從外表,看不到入侵孔和為害狀,整個果皮呈青綠色,完好無損。成蟲從孔內鉆出到芒果園內取食芒果樹的嫩葉和嫩梢。成蟲受振動有假死落地習性,并且耐饑性強。
防治方法:1、物理防治,晴天搖動樹體人工殺滅蟲體。2、噴施氯氰菊酯、阿維菌素、毒死蜱等藥劑復配防治。
6、【葉癭蚊】
葉癭蚊危害嫩葉,引起葉片穿孔 葉癭蚊危害嫩梢引起葉片干枯
癥狀:該蟲以芒果嫩葉為食料,每年5~11月均有發生,主要以幼蟲危害嫩葉、葉柄和主脈,被害葉呈褐斑狀,與葉斑病近似,葉背面有小點凸起,后期穿孔破裂,葉片卷曲,嚴重時致辭使葉片枯萎脫落甚至梢枯,造成植株生長衰弱。
發生規律:該蟲一年發生10多代,每年4~11月均有發生。11月下旬后幼蟲陸續入土化蛹越冬。翌年4月中旬羽化出土。成蟲的羽化時間是:5~8月為下午3~8時,9~10月為上午9~10時。成蟲出土當晚就開始交尾,次日上午雌蟲產卵于嫩葉背面。雄蟲在交配后次日或第3天即死亡。雌蟲在產卵后的第2~3天亦死去。卵散產于嫩葉上,幼蟲孵化后咬破嫩葉表皮鉆進葉內取食葉肉。葉片被害部位初呈淺黃色斑點,漸變為灰白色,形成蟲癭,最后變為黑黃色并穿孔,受害嚴重的葉片枯黃脫落。末齡幼蟲從蟲癭里彈出入土化蛹,該蟲適于溫暖潮濕氣候,性喜蔭蔽,怕強光。
防治方法:1、在嫩葉展開前后噴藥保護,阻止成蟲產卵,或殺死剛孵化出來的幼蟲,用氯氰菊酯、阿維菌素等藥劑防治。2、在樹冠滴水線附近撒施殺蟲劑毒土。
7、【金龜子】
金龜子危害花序 金龜子啃食葉片
癥狀:金龜子的種類很多,危害芒果主要是銅綠麗金龜。銅綠麗金龜又名銅綠金龜子,是一種雜食性又是暴食性的害蟲,成蟲咬食花穗、嫩梢、幼果,食量大,數量多,危害嚴重。其幼蟲蠐螬俗稱雞蟲,是重要的地下害蟲。
發生規律:該蟲一年發生1代,各蟲態均可越冬,而以3齡幼蟲在土中越冬居多。天氣轉暖時,幼蟲開始向土表移動,繼續危害。5~7月成蟲羽化,羽化后于晚上7~8時爬出土面活動,飛到芒果的嫩梢、花穗取食,食性暴,往往把嫩梢、花穗吃光。危害期長,在廣州地區每年4~10月均可見成蟲危害,而以6月上旬至7月下旬危害最盛。成蟲具趨光性和偽死性,受驚或經振動時,會落地鉆入草叢或松土內躲藏。性喜潮濕及溫暖,雨后成蟲羽化居多,6月中旬開始在果園樹下或作物茬內松軟的土地上產卵,卵期約半個月,7月幼蟲孵出。
防治方法:1、幼樹或苗圃由于樹冠矮,如發現有金龜子咬食嫩梢、花穗時,可在黃昏或早上進行人工捕捉。2、利用成蟲的趨光性在果園附近設置黑光燈誘殺。3、化學防治可用毒死蜱等內吸性較強的藥劑在黃昏進行噴灑,殺蟲效果良好。
8、【脊胸天牛】
脊胸天牛成蟲 脊胸天牛幼蟲
癥狀:受害植株表現呈缺肥狀,葉片黃化,樹勢衰退,嚴重時整株枯死。被害枝梢上,每隔一定距離有一圓形孔洞,其幼蟲蛀道沿小枝而下;成蟲啃食嫩枝皮部,致使嫩枝枯死。
發生規律:脊胸天牛屬鞘翅目天牛科,主要以幼蟲蛀食樹干、主枝,影響水分和養分的輸導。每年發生1代,跨年完成。幼蟲在蛀道內越冬,大部分在2~4月化蛹,4~5月大量成蟲出現。成蟲羽化、交尾、產卵等活動均在夜間進行,白天多棲息在葉片濃密的枝條上。交尾后的雌蟲大多數產卵在枝條末端的芽痕或枝條傷口的皮層與木質部之間的縫隙中。成蟲壽命14~35天,卵期10~12天。幼蟲孵化后即蛀入枝條向主干方向鉆蛀,在孔道內開一個通氣和排泄的孔洞,洞口外常黏附有樹液、木屑、蟲糞等黑褐色的混合物,這是天牛危害的重要標志。幼蟲期長達265~311天,老熟幼蟲在蛀道內化蛹,蛹期30~50天。
防治方法: 防治脊胸天牛主要有捕殺成蟲、清除卵塊和消滅幼蟲3個環節。1、每年4~5月是成蟲大量羽化及飛出交尾、產卵的時間,應加緊巡園觀察,發現成蟲遷飛時可用捕蟲網加以捕殺。2、天牛產卵在枝梢上時往往先咬破嫩梢上的樹皮,然后將卵粒產在其中,且卵粒較大,容易被發現。發現卵粒時要立即將其摘除銷毀,以減少幼蟲孵化鉆蛀危害的機會。3、發現天牛蛀道的孔洞,可用鐵線穿刺孔道鉤殺幼蟲,也可用56%磷化鋁片劑,或以毒死蜱等藥液堵塞蛀道孔內,然后用泥團(或棉簽)封閉洞口,將幼蟲毒殺于蛀道內。
二、芒果常見病害
我國對芒果主要病害研究不多,到90年代發現有病害60多種:其中真菌47種、細菌2種、線蟲3種、寄生種子4種、非侵染2種。在生產中發生嚴重的是炭疽(紅點)病、細菌性角(黑)斑病、流膠病、蒂腐病、白粉病、葉枯病、煤煙病等,不同年份和不同產區發病不一樣。
【真菌性病害】
1、【炭疽病】
花期急性炭疽病 幼果期發生炭疽病 炭疽病病葉 “紅點病”
癥狀:主要危害新梢,花穗,幼果和壯果,此病可引起葉斑、梢枯、落花、落果和果腐,并有明顯潛伏現象。葉片感病后現不定形圓形或半圓形褐斑。枝梢、花穗染病變褐色枯死,梢期表現為葉片上病斑初期為小黑點,逐步擴大干枯穿孔,影響光合作用;花期容易在花桿部造成逐步擴大病斑、干花;危害幼果和采收前的果實、果面現形狀不一稍凹陷的紫褐色至黑色病斑,潮濕時現朱紅色粘質小點,隨后病斑連成斑塊,至全果變黑腐爛、幼果皺縮脫落。
發病規律:病原為半知亞門膠孢炭疽菌(C0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病菌以菌雛體和分孢盤在病株和病殘體存活。在各產區全年均可發生。高溫多雨的年份(溫度25~28℃、相對濕度90%以上)最容易感染,發病嚴重。病菌具潛伏侵染現象,采果后病害可繼續發展。該病害的發生和流行也與栽培環境條件關系密切,果園蔭閉潮濕或偏施氮肥會加重發病。
防治方法:1、盡量改善果園通風、清潔果園,收集病殘物集中燒毀。2、在肥料施用上避免偏施氮肥,應多使用完全肥料配合含大量有機質的肥料。3、果期調節劑如赤霉酸使用濃度不宜過高。4、可預防治療的藥劑和濃度: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700~1000倍液、25%咪鮮胺(薄皮種果期慎用)2000-3000倍液。
注意事項:咪鮮胺在抽梢期和開花前能作為防治炭疽病的良藥進行推廣使用,但果期慎用,特別是薄皮種(如象牙、紅金龍類)上禁用,因為使用不當會造成藥害。
2、【白粉病】
謝花末期白粉病大量發生 白粉病后期導致大量落果和果實發黑
癥狀:是花期的主要病害,同時危害幼果、嫩葉,嚴重影響果實產量。該病主要為害花序、幼果和嫩葉。花序枝梗最容易受感染,梗上病斑褐色,病部常見白粉狀物,花梗環縊狀死亡,其上花朵、幼果隨之枯死脫落。嫩葉癥狀多在葉背,病葉常扭曲、畸形。幼果受害,果面出現近圓形的斑點,嚴重時幼果全部被白粉狀物覆蓋,造成大量落果。
發病規律:該病病原是一種真菌,稱為芒果粉孢霉(Oidium mangi-farae Berthet.)屬半知菌亞門。該病原菌主要在老葉上越冬,成為翌年花期的初侵染源。分生孢子產生后隨風雨、昆蟲傳播到花穗、嫩梢侵染發病。病部上的白色粉狀即是病原菌的菌絲體和分生孢子。菌絲表生,以吸器伸入寄主表皮組織吸取營養。分生孢子梗直立、單生,頂端可連續產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串生,卵圓形,無色透明。白粉病的發生流行也與氣象因素有關,一般在平均溫度20~22℃、相對濕度70%時該病最易流行,溫度高于25℃時發病較緩慢。
防治方法:1、防治上要抓好早期藥物防治,開花前可以用石硫合劑0.3~0.5波美度洗樹處理。在初花和剛坐果時重點防治, 噴施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2、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控制過量施用氮肥。
3、【流膠病】
流膠病導致樹干流膠嚴重 枝干受流膠病浸染后導致的表皮組織壞死發黑
癥狀:枝條、莖干和幼果受害,患部出現條狀潰瘍,中部稍下陷滲出反光性粘液,初無色,后呈褐色,嚴重時果面或枝條莖干表面布滿縱貫的條狀。枝梢受害因接口染病受害后組織壞死變黑褐色致枯枝死苗、死樹;幼果受害會產生褐綠色至黑褐色膠帶,發育受阻導致脫落;成果受害影響外觀商品價值。
發病規律:病原為半知菌亞門擬莖點(Phomopsis mangiferae)和色二孢霉(Diplodia mangiferae)病菌均以菌絲體和子實體(分孢器)在病株和病殘體上存活。氣溫適宜時,分孢器涌出大量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主要從傷口侵入致病。溫暖多濕有利于病菌繁殖傳播侵染,植株、果實病、蟲傷口多樹勢哀落的果實發病較重。
防治方法:在實際生產中,流膠病很難防治。特別是在樹體感染流膠病后期,樹體木質部和韌皮部均已經感染病菌,藥劑很難防治。所以此病預防為主。1、加強果園管理,清除燒毀病殘物,減少病原;增施磷鉀肥增強抗病力。盡量少用乳油制劑、不要提高農藥使用濃度,避免殘留造成,灼傷,燒壞果面,產生病斑破裂流膠。2、避免單用赤霉酸膨大果實,促進單向拉長生長后,果皮變薄受損造成產生病斑和流膠。3、對于枝干發生的流膠病。發病初期可刮除感病組織,涂較好的愈傷涂抹劑,定期噴多菌靈、甲基硫菌靈等藥劑防治。平時噴藥也可對樹干等容易感染部位噴施加以預防。
4、【煤煙病】
介殼蟲危害導致煤煙病爆發 介殼蟲危害導致煤煙病爆發
癥狀:煤煙病主要危害葉片、果實和枝梢。被害葉片見薄膜狀黑色霉層所覆蓋,外觀如被煙薰過一樣,有的霉層還有粘質物,是刺吸式口器昆蟲分泌的“蜜露”,后期薄膜狀霉層可部分剝落。被害果實果面出現大小不等的黑色霉點,相互連成大的霉斑,嚴重的果面大部分或全果都被黑霉所覆蓋,影響果實外觀和商品價值。
發病規律:煤煙病為一類統稱煤煙菌的病原真菌感染所致。這類真菌有性階段屬子蘘菌亞門;無性階段屬半知菌亞門;危害芒果的主要子蘘亞門煤怠屬(Capnodium sp)、小煤煙半知菌亞門、串知菌亞門的約有7-8種。 煤煙病菌為表面寄生菌,病菌以菌絲體和子實體在寄主表面存活,其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或小昆蟲傳播落至寄主表面萌發為菌絲繁殖蔓延,引致煤煙病。這種寄生病菌,大部分以介殼蟲、薊馬、蚜蟲等刺吸式口器昆蟲的排泄物(蜜露)為養料而繁殖蔓延,根本不需侵入芒果體內;蔭蔽潮濕、刺吸式口器昆蟲多的果園發病重。
防治方法:1、加強病蟲害管理,及時防除介殼蟲、薊馬、蚜蟲和蠟蟬等刺吸式口器類害蟲;減輕密露為養料而繁殖蔓延的煤煙菌。2、煤煙病目前還沒有很好的治療藥物,發病前期可噴施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700~1000倍液預防。
5、【蒂腐病】
蒂腐病果蒂部位以及周圍發黑 蒂腐病危害果實后期表現
癥狀:受害果實多在靠近蒂部現水嘖施腐狀褐色至暗褐色病斑,有的斑面具輪,病斑迅速擴展,至全果大部分變深褐色至紫褐色,內部果肉軟化腐爛、流汁、果核亦變褐色潮濕時斑面出現小黑粒,即是病征(病菌分孢器)。
發病規律:病原為半知菌亞的擬莖點霉(Phompsis mangiferae Ajmad)、小穴殼菌(Dothiorella dominica)和球二孢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以擬莖點霉為多見。病菌均以菌絲體和分孢器在病株和病殘物上存活。氣溫適宜時,分孢器涌出分生孢子,借雨水傳播進行初侵與再侵。果實病蟲害或機械傷口,更易發病。
防治方法:1、后期盡量少用九二O、蕓苔素等促進生長的調節物質,造成果蒂離體脫落,后熟運輸儲藏過程中發生病害。2、可在果實開始膨大開始用藥預防。3、防治該病目前仍未有理想的藥物,應該從做好栽培入手,做好清園工作,減少感染途徑。
6、【瘡痂病】
中果期瘡痂病危害嚴重病果 瘡痂病典型“火山口”病斑癥狀
癥狀:該病在嫩葉時即感染,首先從葉背開始,病斑圓形,暗褐色至黑色;在潮濕的條件下,病斑上可見絨毛狀物,后期病葉通常扭曲,畸形;老葉感病后常在葉背上有許多黑色的小凸起,中央有開裂的小斑,嚴重時可引起大量落葉;未成熟的果實感病后在果皮表面常見發生許多凸起的小黑斑,中熟的果實感病后在果皮表面常見發生許多凸起的小黑斑,中央呈星狀裂,病部后期產生大量微小黑點(瘡痂病在果實上發病最具代表性的特點是“火山口”病斑),這是該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盤,潮濕時其上有稀疏的灰色霉狀物,病果易脫落。
發病規律:在實際生產中,瘡痂病發生比較少,瘡痂病中病原物檢測較多。
防治方法:1、對于瘡痂病的防治基本沒有理想的藥劑,一般發現病果直接摘除和清除處理。2、建議混合噴施防治真菌和細菌的藥劑進行防治。
【細菌性病害】
1、【細菌性角斑病】、【細菌性黑斑病(葉枯病)】
細菌性角斑病 細菌性黑斑病病葉癥狀
癥狀:葉片、枝條、果實均可受害;葉片初現水狀小斑點,后擴展為多角黑褐色斑,病斑外圍黃暈明顯或不明顯,嚴重時病斑密布并聯合成大塊斑,病葉易脫落;受害果實表面初現水狀暗綠色小點,后擴大為黑色不規則斑,有的中部開裂,流出膠液;枝梢受害現黑色短條斑,繞莖擴展,可致梢枯,潮濕時患部流菌膿,觸之有質粘感。
發病規律:主要侵染源為嫁接親本傳播和病枝病葉。病原為細菌,稱黑腐單孢桿狀細菌芒果致病變種(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angiferae-indicae robbs etal)病原細菌在遺落土壤中的病殘體上存活。借雨水濺射或灌溉水傳播,從傷口、孔口侵入致病。病菌發育最適溫度25~30度,高溫多雨潮濕的年份和露水、霧多天氣發病較嚴重。
防治方法:1、清潔果園,收集病殘物燒毀,減少侵染菌源;在臺風、暴雨、露水大霧天氣前后及時噴藥預防。2、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增強樹勢。3、使用春雷霉素、中生菌素、銅制劑、農用鏈霉素等防治細菌性病害的藥劑進行防治。
芒果生理性病害
芒果除了因缺素而引起生理性病害以外,還會由于品種的習性、外界環境條件的污染和變化,在沒有受到病原體的侵染下,果肉組織敗壞,這種現象統稱為果實生理性病害。
1、【裂果病】
象牙芒裂果 臺農芒裂果
發生原因:在幼果發育至橄欖大時即開始裂果,到果實有雞蛋般大小即進入迅速膨大期至生理成熟前期時達到最高峰。裂果率因品種不同,差異也很大。象芽芒一類的品種最易裂果。果實被蟲咬傷或機械傷后,若遇驟雨,吸水過多,則會造成突發性裂果。所以裂果既屬生理性病害,也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要解決裂果問題,必須采取綜合性的措施。
防治方法:1、首先要選擇不易裂果的品種,同時在幼果期要注意病蟲害的防治,以套袋防病蟲,并在栽培上要合理調節水分灌溉,避免水分的供應暴起暴落。2、在幼果期和硬核期,每間隔10-15天噴氨基酸鈣肥一次,共噴2-3次。
2、【黑頂病】、【軟鼻子病】
二氧化硫導致“黑頂病” 缺素導致的黑果病
發生原因: 1、氣體原因。該病害的發生主要是受有害氣體污染的影響,特別是與二氧化硫的污染有關。表現在病果末端變黑變硬,果實過早成熟,無商品價值。該病病狀只出現在果的頂端,先在果頂出現淡黃色暈圈,逐漸發展為一淡褐色區域,并擴大,變黑,最后完全覆蓋整個果頂部。隨著病情加重,黑色部分逐漸向果基方向延伸,占果實1/3~1/2后停止,果實其余部分仍保持正常顏色。病部組織失水萎縮、壞死,但不腐爛,且有堅實感。靠近果頂部種胚褐變壞死,摘下的果實果柄處無乳汁溢出,果實采收后不能正常黃熟,不能銷售。此外,還有果肉部分木栓化;有些果肉部分呈“海綿狀”,有中空現象;有的果肉形成“多團塊組織”,果肉中含有分散的白色團塊;“米粒狀病”,在果肉中有米粒大小的傷疤,傷疤的四周有棉花狀物環繞等。以上這些癥狀,尚未檢出其危害的病原菌,均屬生理性病害的范疇。2、果實缺硼和鈣。
防治方法:1、“軟鼻子病/黑果病”的發病率與環境條件、樹齡大小、營養水平有關,該病隨著氮素的增加而增加,而隨著鉀素的增加和重施鈣、硼肥則減少。這說明了營養不平衡,導致生理代謝的不平衡,因而出現這樣或那樣生理性病害。應增施相應缺乏的元素外,還必須加強對土壤的管理,防止各式各樣生理性病害的發生。2、在開花或小果期,噴灑農藥時可混以有效性更高的硼肥和鈣肥,作根外追肥。3、避開有害氣體的條件,選擇套袋品種。
3、【龍頭樹】
果園內少量樹體抽梢異常,抽梢能力差,抽梢不正常,葉小甚至卷曲,梢體不能正常生長。每年抽梢情況基本都相同,樹體不能形成產量。俗稱“龍頭樹”。
解決此類樹體關鍵在于解決根部問題。結合肥水灌根每株樹體使用根寶100-150ml處理。在處理后1年左右能正常恢復樹體長梢。對恢復較慢的樹體,多次處理。